(吉隆坡19日訊)團結政府執政一周年,投資、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表示,首相拿督斯里安華和團結政府接著所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從2005年至2022年17年間沒有政治領導中心的年代,重新建立政治領導力。
他說,安華和團結政府亦需建立可維繫至少2至3屆大選的政權,帶領馬來西亞經濟二次起飛、馬來西亞二次建國。
他今日在面子書撰文表示,選民在去年11月19日全國大選投票日履行公民義務,而大馬在看似迂迴、實質上方向清晰的路徑上,順利完成新政治秩序的第一年。
他提到,馬來西亞史可分為4種政治秩序,即(1)國父東姑阿都拉曼通過聯盟共治(1957年至1969年),是一個時代;(2)敦拉薩領導巫統獨大的國陣體制,通過政府對經濟介入在一代人的時間促成馬來中產階級的形成,也是一個時期(1970年-1990年);(3)敦馬哈迪於1991年推動「2020宏願」與「馬來西亞國族」論述,形成多元族群之間相對融洽的政治格局,直至2005年巫統右傾走偏鋒,其中以當時的巫青團長希山慕丁「亮劍」為表征;(4)此消彼長的17年(2005年至2022年)巫統右傾後國陣於2008年斷送非馬來選民的支持,納吉的貪腐形象導致巫統也失去部分馬來選民的支持,而在野的民聯與希盟卻無法獨贏。
「2018年大選,大部分的觀察家在選前都認為國陣會勝選,甚至有好些說國陣會以三分之二優勢執政,而很多投選希盟的選民,都不認為希盟有機會執政。這樣說吧,2018年大選是『萬年執政黨』國陣對『永遠的反對黨』希盟的決戰。」
他指出,2022年大選是史上第一次在投票日當天,由於是希盟、國陣和國盟之戰,而這三個聯盟都曾執政,各自亦有優勢,卻都沒有單獨執政的可能。
他也說,在我國政治歷史上,可撐得住場面至少十數年的「政治秩序」,皆符合2大條件,即可跨族群爭取選票,就如2008年以前的選舉,國陣一直獲得大部分的印裔選民支持,在最差的情況下也至少獲得4成華裔選民的支持,以及可以跨越南中國海贏得沙巴和砂拉越選民和政黨的支持。
劉鎮東指出,開票夜當晚的結果是無任一聯盟單獨執政,選舉結果是希盟82席、國陣30席,若希盟和國陣結合,剛巧跨國112席的簡單多數席次門檻。
他憶起去年的畫面表示,全國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博弈,安華最終亦宣誓就任成為我國第10任首相。
「安華的團結政府有跨越族群的支持力量,也獲得沙巴和砂拉越政黨的支持,符合長治久安的政治秩序的兩大條件。也就是說,團結政府如果經營得當,極有條件開創跨越數屆全國大選的新時代。」
他說,安華和團結政府在過去一年經歷多次檢驗,而2023年州選乃2022年大選的延續,團結政府折損席次是在所難免。
「但選舉結果非常清楚顯示,國盟的政治方程序因為完全不得非馬來選民的支持,基本上走不出北馬四州,也走不出馬來選民占7成半以上的選區。」
「我在8月就預測,國盟的模式將逐步式微,土團黨將消亡,但伊斯蘭黨將在其執政的四州穩健成長,並且在不久的將來見證從哈迪到另一個世代的權力和範式轉移。」
劉鎮東也說,普遍上國人現已有2大共識,分別是安華領導的團結政府將執政到下一屆大選,中途換成慕尤丁當首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土團黨將式微,出走的議員只會越來越多,而伊黨四州政府祭出敦馬哈迪擔任顧問,進一步蠶食慕尤丁剩餘的「未來首相」價值。
「簡而言之,在迂迴中,安華和團結政府在一次又一次的博弈和考驗中,掃除了新政治秩序的障礙。接下來,安華首相和團結政府的挑戰是,如何從2005年到2022年17年間沒有政治領導中心的年代,重新建立政治領導力,建立可以維繫至少兩至三屆大選的政權,帶領馬來西亞經濟二次起飛、馬來西亞二次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