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兄解密】歷史往往並非「非黑即白」 陳子揚盼更多學者不同角度還原真相

2024-03-28     緣分

【羊兄解密】歷史往往並非「非黑即白」 陳子揚盼更多學者不同角度還原真相大馬籍旅英劍橋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子揚

大馬籍旅英劍橋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子揚認為,過去的歷史往往不是想像中的非黑即白,從談判內容與解密文件來看,英殖民當局在50年代於馬來亞去殖民化的過程中有考量諸多因素,這包括冷戰及地緣政治,同時也希望他們的利益在馬來亞獨立後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為此,陳子揚稱,在1956年的談判桌上,國人看到的往往只是馬方的聯盟代表訴求,卻沒留意到英殖民當局的觀點。而最後結果未能如願,很大程度上也是英殖民在去殖民化過程中所留下的影響,這可以通過談判內容、他們提出的要求及期待看得出。

他提到,近年來英國解密了很多關於我國在邁向建國時的檔案資料,為我國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材料。

「我(陳子揚)真摯希望我國更多的學者能夠到英國國家檔案局來研究,通過不同的學術角度還原歷史真相,讓國人能夠更了解我國的歷史。 」

陳子揚是在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詢及他的優管(Youtube)頻道《羊兄Kopitiam》分享英國國家檔案局的《1956年華社備忘錄》相關視頻獲得社會很大的關注,他冀望能給社會帶來怎樣啟發時,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他說,從解密文件來看,英殖民當局在1954年與1956年的談判有所不同,在緊急狀態逐漸受控之時,英殖民當局也在為馬來亞邁向自治而做準備,但英殖民當局在1954年2月所發表的《聯合邦選舉報告書》卻沒有展現出想要加速推動自治措施的誠心。

在1954年發表的報告書內容包括:官委議員多於民選議員、大選時間未定及非公民皆不能參與投票等,報告書的發布立刻引起了聯盟(巫統與馬華)為主的政治勢力反對,認為必須通過行動來施壓英殖民當局推動自治。

他點出,聯盟領袖召開了幾場會議,包括1954年2月14日的一場大會來確認聯盟的訴求。他們總共製作了2本請願書,主要訴求包括:民選議員需最少有3/5、聯合邦選舉必須在1954年11月就舉辦;及除了聯合邦公民及蘇丹臣民之外,凡在馬來亞出生並在選舉前連續五年在聯合邦居住或在新加坡出生的英籍民,並在選舉前連續七年在聯合邦居住者,皆應享有投票權。 

「雖然聯盟到那時為止只贏了數個地方選舉的議席,但聯盟領袖也決議必須前往倫敦親自面見殖民大臣萊特頓(Oliver Lyttelton)來表達訴求。」

陳子揚說,殖民地大臣本無意面見代表團,也已公開聲明不會接見代表團成員,這在當年的馬來亞及英國報章皆有刊登,但聯盟依然選擇赴英,積極聯絡英國政界及報界人士表達聯盟的訴求,後來在經過一番斡旋下,殖民地大臣勉強決定於1954年5月14日與他們會面,但也強調僅是會面而非談判。

「整個會面大約為1小時左右。聯盟代表團主要由東姑阿都拉曼發言,提出的論點皆為聯盟備忘錄里的訴求內容。但殖民地大臣態度強硬,也無心與聯盟代表談。會面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聯盟代表團基本上是以失敗的形式告終回國了。 」

【羊兄解密】歷史往往並非「非黑即白」 陳子揚盼更多學者不同角度還原真相

他說,聯盟代表團回國後立刻呼籲其在殖民政府內各階層的議員進行集體辭職及發動示威活動,以施壓英國殖民當局作出改變,後來英殖民當局做出了局部妥協,擇定1955年舉辦聯合邦首屆大選,民選議員52席開放競選,46席維持官委。

「雖然民選議席看似多過官委,但英殖民當局及聯盟自己都不認為聯盟陣線能單獨贏得那麼多議席來組織自治政府。大部分非公民仍未被賦予投票權。」

不過,陳子揚提到,轉捩點出現在由巫統、馬華及新加入的國大黨贏下了52席中的51席,這出乎大家意料的大勝,具備足夠條件來組織自治政府,聯盟隨即開始喊出為馬來亞爭取獨立的口號,邁向獨立的準備工作由此展開。

 

「1956年聯盟的政治情況也與1954年完全不同了。在擁有民意的支持下(51/52 議席),東姑阿都拉曼以馬來亞首席部長的身份在聯盟勝選後的一個月即要求英殖民當局成立一個制憲委員會來為馬來亞制定一套獨立後的憲法。」

他補充,東姑阿都拉曼在1956年1月至2月期間率領由聯盟及馬來統治者的代表團前往英國展開談判,華社備忘錄則是在同年(1956年)4月才通過。


分享到